绿色基础设施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产品(生态系统服务):包括生物多样性、清洁的空气、水和食物、调节气候、缓解灾害等,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主要结构性措施,也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
当前,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步入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然而,我国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难以满足紧迫的时代需求。
因此,高质量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品质的有效途径,对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重要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滨海地区生态保护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滨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资源集中区,如深圳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邻近的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湿地。据调查,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共有植物76科192属238种,同时是东半球超过10万只候鸟的中转站和越冬地。海滨潮滩地带为水鸟种类提供了广阔的觅食地、栖息地和飞行空间,其鸟类区系对东亚甚至澳洲界的鸟类区系组成存在重要影响。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17年9月批复的《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该区域属于“重要滨海湿地限制类红线区”、“重要滨海旅游区限制类红线区”、“红树林限制类红线区”。因此,开展深圳湾生态保护研究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示范效应。
研究所以深圳湾为例,对该区域的开发情景进行生态风险研究,从源头上规避可能导致的自然生态损害。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包括深圳湾红树植物分布、深圳湾鸟类及活动特征、其他动物及群落构成以及深圳湾水环境等;二是鸟类行为特征分析,包括飞行、觅食等综合行为模式;三是环境影响因子分析,包括海水水质影响、声环境分析和光环境分析。研究所长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积累了详实数据资料;不断根据具体活动对滨海地区开发利用情景进行模拟分析,切实控制区域生态风险。
研究所将继续开展生态规划与城市设计领域协同研究,为滨海地区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和管理依托。
东亚-澳大拉西亚飞行航道上的重要中转站